马克思主义学院、智能建筑工程学院、智慧城市管理学院开展联合支部活动

发布者:张丹发布时间:2023-12-05浏览次数:29

路在脚下 诗存远方  

125日下午在青浦校区南楼A307室,为增强支部党员政治修养,结合我校学生生源实际情况,更好地推进教育教学和学生管理工作,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支部牵头,智能建筑工程学院党支部、智慧城市管理学院党支部28位党员共同参与的电影党课在活泼生动的氛围中拉开序幕。本次观看的记录影片《落地生根》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脱贫攻坚影像志,影片将镜头对准中国贫困地区群众及扶贫干部,通过一个个镜头与细节,生动展现了云南怒族小村庄沙瓦村摆脱千年贫困的时代变迁。

一个村,折射出几千年来的现实

沙瓦村,怒江大峡谷深处。站在山上,可以看到深远如迷的怒江文明。村民们都是怒族,这个民族很稀少,全国仅有2.8万人,他们千年来过着原始的生活。美丽、清雅、世外桃源,这里是沙瓦村。贫穷、闭塞、没有希望,这里也是沙瓦村。

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前,中国存在12.8万个贫困村,沙瓦村仅仅是其中的一个缩影,其背后折射出的是几千年以来中国治理中碰到的一个难题,而这个难题被新时代的中国迎刃而解。2021225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了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。经过八年持续奋斗,我国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,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,贫困县全部摘帽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了重大贡献,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。作为中共党员,我们虽不能走遍祖国的大好河山,但更多的了解能让我们懂得肩上的使命担当。

一条路,拉近党与民之间的距离

村子里的女人说,我们这里都是斜坡。村子里的男人说,我的爸爸,我的爷爷,做梦都想开通一条路。不仅是为了我们,也是为了下一代,下下一代。

 2017年下半年,沙瓦村盼了几百年的公路开始修建。2019年,公路正式开通。当年政府许下的诺言,果真落地生根,让这里一步千年,给沙瓦人们开了花。

观看过程中,党员们都有共鸣,作为一名人民教师,我们与学生之间的这条路,学生的现在与未来之间的那条路,该如何正确引领?

一首诗,承载的不止向往的远方

村里那个叫腊八的小男孩被选中,代表大山的孩子,去参加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。他在全国观众面前背诵着《春晓》,大声且充满力量。主持人娓娓道来,说要让山里的孩子走出来,知识改变命运。而这条路、这首诗,就是孩子们联结知识与梦想的桥梁。

观影结束,党员们的心境久久不能平静。每位老师都抒发了自己的真实感受。有老师分享在教学过程中与来自云南、四川等地的学生的沟通经历,此刻更能体会到学生口中所说的读书不易;有老师从专业的角度出发,谈到学习的结果不仅仅是改变学生自身,更有可能改变的是三代人的命运;有老师分享了自身到过类似情况的学生家里,相关的记忆随着影片的推进又涌入心间,并时刻提醒自己,认真对待每一堂课,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;有老师谈到影片中的某些片段也弥补了自己生活阅历中的一些空白,城市与乡村的差别让人震撼,也更让老师成长并懂得在今后的工作更要脚踏实地,团结奋斗;还有老师谈到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,不仅仅是将学生带出大山,更是让更多的学生学有所成后回报家乡,造福后代,中国的每一寸山河都需要更有知识的、更有责任感的青年们去守护。

路在脚下,作为教师,我们要给学生树立道路自信,指明道路方向;诗存远方,我们与学生一样,心里有理想,诗在远方,亦在眼前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:脱贫摘帽不是终点,而是新生活、新奋斗的起点。纪录电影《落地生根》很好地传递了脱贫攻坚精神,让每一位党员能从中汲取奋进新征程、建功新时代的信心和力量。但未来,更需要所有人乘势而上、再接再厉、接续奋斗,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更多的更好的贡献。